日前,江蘇省教育廳公布了2020年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優秀教育案例,在40個一等獎項目中,揚州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橋文化研學-纜索承重橋模型搭建》與江都區學生校外活動實踐基地《基于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研學旅行活動探究--大運河走運之旅》入選,這兩大優秀案例也為如何上好研學課提供了借鑒。
揚州兩研學課入選省一等獎
港珠澳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上周末,在揚州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課堂上,研學教師李可與學生展開了一段“橋文化研學”之旅。除了課堂互動,現場參觀教學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在教室外的江月廣場,學生現場近距離參觀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教師現場出示斜拉橋模型,對照實體橋梁講解制作步驟。
同樣,江都區學生校外活動實踐基地將“大運河走運之旅”的課堂搬到了運河邊。“我們研學旅行行程四天,研學活動選擇以邗江區瓜州古鎮為起點,到揚州城區三灣部分,再到揚州東城區古運河、東關街一帶,沿運河向東途經灣頭鎮、邵伯鎮,最后沿運河向北到高郵市。”江都區學生校外活動實踐基地研學導師馬萍介紹,該項課程從研發到改進再到成熟,歷時兩年多,目前已有14個學期共計大約7000人次的學生學習。
日前,這兩門課程均獲得江蘇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優秀教育案例一等獎。
本土資源是最好的研學課堂
在揚州本次獲得一等獎的優秀教學案例中,不約而同地將研學“課本”的內容瞄準在了本地資源。“我們基地靠近潤揚大橋,這也是當初開發‘橋文化’研學課程的初衷。”李可表示,借助這種便利,方便孩子實地參觀感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馬萍也有同樣感受:“基地位于江都區,以大運河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是開發利用鄉土資源打造綜合實踐課程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
“我們的很多學生對于大運河并不陌生。但是他們普遍對于大運河的歷史變遷、人文價值、航運價值、防洪排澇、水利灌溉等社會價值功能方面缺乏了解。”馬萍說,開發這個課程,希望揚州的孩子能更加關注和了解大運河沿岸人與自然的如何和諧共處、生態環境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
研學重在準備、體驗和總結
研學實踐活動,重構新型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記者調查走訪發現,研學課已經是我市中小學的熱門課程。前不久,江蘇省揚州中學地理組組織部分高一學生赴捺山地質公園開展研學實踐活動。30多位師生帶著研學手冊、地質錘、放大鏡等研學工具,一起走進了這部“地質教科書”進行實地考察。
在2020年第十一屆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展示會上,邗江中學一群高中生更是憑借“揚州市中學生古巷研學設計”項目獲得特等獎。
研學課,這堂社會實踐課該怎么上?作為研學導師馬萍認為,研學實踐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境外游、高消費也不是追求的重點。“研學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場景式學習。重點在于研而有學。”馬萍說,研學實踐的完整過程包括行前準備、行中體驗、行后總結。行前教師制定出研學任務清單,作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南,活動過程中小組合作探究以及活動后學生總結分享。